近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充分依托平台、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推动区域民族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传统乳品 益生菌改善人体健康
聚焦内蒙古地区传统饮品酸马奶产业,乳源微生物研究团队依托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集了20多个传统发酵乳制品样品,分离出原生乳酸菌300余株,其中兼具益生特性与耐受性的核心菌种6株,能够很好地定殖于肠道内,增加肠道益生菌群,降低有害菌含量,为益生菌剂在内蒙古地区的开发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荞麦全产业链升级 研发杂粮特色产品
聚焦内蒙古地区特色荞麦深加工产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团队依托荞面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联合攻关荞麦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荞麦脆片、荞麦代餐粉、荞麦半干面、荞麦酸奶、荞麦醋、荞麦酱油等系列产品,将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荞麦中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推动内蒙古地区荞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黄金玉米油提质增效 助力粮油产业升级
针对通辽“黄金玉米带”的原料优势,研究团队围绕“如何减少玉米油精炼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和植物甾醇、维生素 E 等营养成分的损失,提高身体吸收利用率”开展深入研究,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的营养成分,有效去除了有害物质。团队优选合适的工艺参数,积累大量实验数据和生产经验,形成了最优的生产工艺研究报告以及玉米胚芽油品质、内控的质量标准,申请相关关键技术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3 项,三年累计为企业增收1500万。同时,校企合作建立“内蒙古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学院农业硕士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平台开展科研课题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为企业培养青年科技人才11人。



通过校地合作,内蒙古民族大学不断推进“创新共同体”科研团队的建设,聚焦健康食品、绿色加工技术、智慧农业等新兴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成果转化,在“‘双导师制’(高校+企业导师)共建产业学院”和“联合建立中试基地,加速实验室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双重加持下,形成了“高校赋能地方、地方反哺高校”的良性循环,为区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