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扶持畜牧业发展。肉牛产业是通辽的特色产业,在通辽市向“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迈进路上,内蒙古民族大学充分依托平台、科技和人才优势,聚焦通辽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肉牛的饲草料研发、育种、疫病防控,智慧畜牧业等方面不断深化校地合作。
为了更精准地服务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建立肉牛营养、肉牛育种、肉牛疾病防控技术三个创新团队,全方位提升肉牛养殖技术水平,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动物科技学院与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对接交流座谈会
肉牛营养创新团队聚焦青贮饲料微生物发掘与利用、青粗饲料高值化调制加工、肉牛全混合日粮(TMR)精准配制与饲喂,构建了肉牛青粗饲料高值化调制加工和TMR精准饲喂关键技术集成体系。团队与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和肉牛相关企业合作,开展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13项,制定自治区地方标准4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化3项。

肉牛营养创新团队负责人牛化欣教授作技术培训
肉牛育种创新团队聚焦肉牛种业振兴,长期与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辽市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肉牛基因组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肉牛遗传评估与肉牛细胞资源利用平台,并成功开发出针对蒙古牛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10k液相芯片“相牛1号”,该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光明网、科学网、内蒙古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转载。

我校自主研发的蒙古牛专用育种芯片“相牛1号”

媒体报道“相牛1号”育种芯片
肉牛疾病防控技术创新团队聚焦肉牛养殖安全,为通辽市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自2010以来,团队在通辽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肉牛核心养殖区,系统开展犊牛腹泻病原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与分析数千份病例样本,成功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及冠状病毒等主要病原体,率先建成了涵盖200余种不同血清型的国内规模最大“犊牛腹泻病原性大肠杆菌菌种库”,提出并示范推广了“预防-监测-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项目区犊牛腹泻发病率降低35%,成活率提升至92%以上,累计减少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肉牛疾病防控技术创新团队进行疫病防控采样

肉牛疾病防控技术创新团队作疫病防控技术培训
近年来,三个创新团队相关技术人员长期扎根服务“三农”一线,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团队中与肉牛产业相关的三区人才、企业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达20余人,建设肉牛科技服务驿站、肉牛科技小院等服务平台10余个,年均培训肉牛企业工作人员和农牧民1000余人次,搭建形成了“科研攻关+技术培训+定点帮扶”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团队积极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提交《通过精准选择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内蒙古科左后旗黄牛产业精准扶贫案例》等案例多份,多次荣获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在“蒙科聚”平台集中发布肉牛产业相关创新成果

“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相关证书